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党支部故事】坚定信仰,助力创新,耕好支部这亩田

时间:2017-03-08 00:00:00        阅读量:3165

 
【党支部故事】坚定信仰,助力创新,耕好支部这亩田
 
——记苏州研究院机关党支部
 
 
    苏州研究院机关党支部,隶属西安交通大学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党工委,成立于2012年3月,目前有党员28名,在学校党委和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党工委的关怀下,2016年入选交大“五好”示范培育党支部名单,并被西安交通大学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支部多次被评为苏州教学科研基地  “十佳党支部”, 支部多人被评为苏州工业园区“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

    作为苏州党工委重要的支部之一,支部党员是西安交大在苏州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来自研究院机关部门干部、科研平台骨干等,在研究院的各领域工作中任职,把机关支部的发展与研究院的工作同步推进。一直以来支部把“坚定信仰,知行合一,身先士卒,助力创新”作为发展宗旨,身体力行,做好苏州教学科研基地的火车头。

 
 
坚定信仰做合格党员,顶天立地做金牌科研
    春寒未退,苏州独墅湖高教区仁爱路的早晨还有些清冷,一位老者的熟悉身影跃入眼帘。老人目光炯炯,精神矍铄,银发在朝晖下闪闪发光,步履在寒风中异常坚定。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机关党支部的优秀共产党员,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新材料技术实验室主任,苏州市轻金属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柴东朗教授。
    在去年12月2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微纳高分辨卫星中,由柴教授主持研发的超轻金属材料得到了大比率的采用,柴老也受邀前往现场观看。对此巨大的荣誉,柴老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科研就是要落到实处,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多做点事儿。”
    除了科研,柴老还与航天一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船重工705研究所等近20个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为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航天领域的推广应用和加深交流合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航空技术优秀人才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特别贡献奖、西安交大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西安交大一等师表奖、王宽诚育才奖..., 十年磨一剑,励得梅花香!柴老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桃李之教更是芬芳天下。然而无论是学术专家的头衔,还是白发恩师的身份,柴老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4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年逾七旬的老人,柴老从未放弃每一次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的机会,常常从实验室直奔支部活动的现场,他常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只有不断学习先进思想理论,才能保持内心笃定,信念如磐的完成党交给的每一项科研任务。”
    像柴老这样学术过硬、信念坚定的科研工作者,机关支部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放弃了个人的天伦之乐,来到独墅湖畔,全身心的投入到苏州教学科研基地的科研建设中;有的则是放弃了北上广优厚的安家待遇,来到这片热土,奋战在科研一线,书写人生的华丽篇章。正如基地党工委吴军华书记所说,“要重视科学技术的顶天立地,顶天,是要支持和孵化最前沿技术的研发;立地,则是将技术成果及时落地,对能够进行产业化应用的项目给予全面的服务和帮助。”百川汇海,聚沙成塔,正是这一句“顶天立地”,成就了苏州教学科研基地老、中、青的三代高素质科研队伍;也正是这一句“顶天立地”,奠定了苏州教学科研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

 
    2016年,机关支部纪检委员陈文卿博士获得苏州工业园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由其全面负责的压缩机与制冷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江苏省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资金“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支持。作为80后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对待这些荣誉和成果却异常淡定,他说:“吃苦与战斗并存,奉献与创新同在,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发展和壮大。”压缩机与制冷技术研究中心4年多的成长之路,也是务实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截止2016年底,中心已承担江苏省前瞻性联合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1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检索4篇、EI检索2篇),获准发明专利4项。
    如果说柴东朗教授和陈文卿博士是一飞冲天的金牌科研专家,那么机关支部刘建立同志组建的西博三维团队,则是集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为一身并且深度结合的成功典范。作为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培养的11届硕士毕业生,他对苏州基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如果说西博三维是棵树,那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则是孕育这棵大树的沃土,我只有把根深耕在基地的土壤里,才有可能枝繁叶茂。”截止目前,苏州西博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软件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双创领军企业、江苏省快速制造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项称号,而刘建立本人也于去年被纳入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计划”。
 
恪守三严三实,践行两学一做,助力科教产协同创新
    在苏州研究院,有一扇门开的最早,有一盏灯亮到最晚,那就是机关支部优秀共产党员吴军华同志的办公室。作为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党工委常务副书记,苏州研究院的掌舵人,他身上又承载了太多的千钧负重。吴军华同志常引用习主席的话“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章党规党纪看齐,向先进典型看齐 ”来时刻要求自己。
    从沁苑小区不足百平的临时办公场所,到今天两期加起来逾百亩的校园;从曾经不足10人的班子,到如今超百人的队伍,自2004年研究院挂牌之日算起,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十三年的成长之路,留下了吴书记太多晨炊星饭的身影,也记录了他数千个运筹帷幄的日夜。他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独墅湖畔,用丝丝白发记录下发展的艰辛。就在2016年的总结大会上,吴书记鼓励大家:“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要让严实成为终身习惯;知行合一,锐意进取,要让创新成为工作日常!”
    在吴书记的带领下,机关支部培养了这样一群党员干部:他们没有专家学者的耀人光环,却有着对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专业解读;他们没有满门桃李的累累硕果,却有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格局思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讲台和实验室,却有着廉为荣、信为本、学为乐、勤为标的党员觉悟和职业精神。他们,就是我们教学科研基地的中坚力量——科教产服务平台团队。

 
 
精进自我,用信仰诠释服务真谛
    张剑锋同志,机关支部书记,也是教育教学服务平台的大家长。2003年,作为第一批响应学校号召来苏的拓荒者之一,剑锋同志来到当时一片滩涂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从十四年前的第一批管理学博士班开始,由其带领的教育团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教育项目,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张书记常说,“教育就是有原则的服务业,我们既要当好管理员,又要做好服务员。只有精进自我,甘于奉献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可!”
    走进教育培训部的办公室,会看到为了解释一条校规跟学生连续通话数小时的机关支部党员贾秀杰同志;也会看到为了一个学生提出的简单要求,不断向院校求证的聂成丽同志…而这些都只是教育团队的日常,即便是在周末、寒暑假这些非工作日,也依旧可以看到他们在课堂和考场奋战的身影。面对教育管理服务琐碎而又平凡的工作内容,张书记用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和鼓励大家:“把信仰体现在坚定的立场上,把服务镌刻在真抓实干上。学生利益无小事,只有知其情,解其忧,才能获得真信任!”
    09级信管专业毕业的优秀在职硕士李宁这样评价苏州基地的教学服务工作,“刚入学时觉得他们太多繁文缛节,在职学习不就应该交了学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么!然而经过两年的学习才知道,没有他们这些暮鼓晨钟的叮咛,我是绝不可能以outstanding的成绩被光荣拨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张书记带领的教育教学服务团队,在十三年的征途上送走了近700余名在职硕士学生,近2000名在职本科学生。十三载的岁月中写满春风化雨,四千日的奋斗里沉淀精益求精。教育团队本着“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在苏州独墅湖畔日夜耕耘,孜孜以求。

 
 
不忘初心,用青春砥砺党员本色
    与教育团队比肩前行的科技发展服务团队,则是一支生机勃勃的年轻老团队。说他年轻,是因为科技发展部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足35岁,说他老,则是因为他是一支和研究院同龄的资深团队。
    在苏州研究院,大家都公认一点:要想参加科技发展部的战斗,那需要练就一副多功能的钢筋铁骨,因为科技发展部服务的对象不是院士,就是学者;服务的内容除了撰写申报书,研读国家政策,还要懂得财务报表、人才服务甚至实验室装修等各类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素质过硬,精通各类政策申报的支部组织委员刘青同志;信仰坚定,善于沟通、甘于奉献的多面手,支部党员何斌华、王书蓓同志;思想积极、勤学上进、任劳任怨的支部党员谢永红、陈洪涛、徐芸等同志。
    发展的路总是需要抽丝剥茧,排除万难,然而就是这些年轻人凭借着意气风发的干劲儿,日就月将,协心戮力,成为交大在长三角应用化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年轻队伍。他们为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苏州中心、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中心、江苏省3D打印科教工程中心等10个省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提供科技服务,并参与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计划的创新实践。服务着20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不乏院士、长江杰青和江苏省苏州市的领军人才。科技发展部的工作不仅需要业务能力过硬,更需要资源整合的思维、需要细心、耐心和专心。为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路径规划、平台建设资源争取、应用研究团队建设、风投资金吸纳等方面保驾护航。
    十二载春秋洗礼过的青春,充满鸿鹄之志和担当之勇;十二载冬夏砥砺出的党员本色,尽显严实作风和开拓精神。科技发展部将在未来的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朝气和热情攀登苏州基地科技事业的新高峰。
 
创新视角,用新思路推进产业升级
    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处独具特色的创业园,他身居景色宜人的独墅湖畔,毗邻全国众多知名高校,虽身处闹市,却曲径通幽,虽然不是高堂广厦,却随处体现着中西智慧的交融。他,就是西交SEKMA国际创新创业园,于2013年12月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场地可用占地面积41000平米,目前在孵企业135家,在孵化企业用房面积34500平米。
    机关支部的青年委员樊小娜同志,2005年从学校毕业就加入了创业园队伍,转眼十个春秋,作为西交SEKMA国际创新创业园发展的亲历者,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团队:“创业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龙头,我亲历了园子从一幢幢空房,到如今入住需要排队半年以上;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科技园,变身成为‘金鸡湖创业长廊众创集聚区试点’,这其中有领导班子对国家政策的正确把控,也有我们管理服务团队的辛勤付出。如今,创业园不再是简单房屋出租的乙方,而是集各类优质资源、学习办公服务于一身的创业平台。”
    在苏州教学科研基地,科研成果及时落地进行产业化应用和产业化升级,一直是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2015年起,教学科研基地逐步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为重要切入点,采取科技园管理运行模式“研究院化”或“小型研究院”,即采用管理流程模块化、科研平台专业化、管理人才高层次化、投资模式轻资产化、引进科技企业高层次化等“五化”方式进行运作。江苏科技园已建成七个分园(包括独墅湖、汾湖、漕湖、滨海、宿迁、连云港、扬州分园),其中有3个国家级科技园、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这些科技园的入驻科技企业和高层次人才,与研究院联合申请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以强党建引领基地再发展,用善谋事打造基地大品牌
    近年来,苏州教学科研基地党工委始终坚持党建工作和基地建设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考核,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思路,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团结带领全局党员干部,打基础、带队伍、谋发展,真正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互促共赢。
    作为基地党工委的办公室秘书,机关支部的范福娟同志对此深有感触。她说:“自从我11年正式加入基地党工委这个大家庭,便深深被这里的坚定信仰和民主氛围震慑了!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在这里我真正学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过去的一年内,机关支部共开展支部活动20余次,走访学习先进支部3个,主题生活会12场。正是这一场又一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和分享,让不同领域却有着共同信仰的优秀人才凝聚在了一起,让更多的优秀骨干走进了我们的队伍。未来五年基地将继续实施人才强院的“双百”战略,即:积极在各机构、平台、企业中,建立起一支有经验、懂管理、懂技术、有干劲的干部和技术工作人员队伍,不少于200人。同时,建立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专兼职相结合科研队伍,不少于200人。

 
    “善于谋事,勇于担当,严实律己,常学常做”是吴书记对每位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基地每位同仁的殷切期望。2017年是基地建设各项工作进入新阶段、夺取新胜利的攻坚时期,基地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改革,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实际,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重要支撑,以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为实现学校昂首迈向“双一流”的目标而奋斗,为打造基地旗舰品牌而不懈努力。
    而苏州研究院机关党支部,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党性修养。深耕支部的责任田,躬行“四讲四有”的新要求,践履合格党员的先进性,努力构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优秀支部!
 
 
 
供稿:机关支部/汪京坪
编辑:范福娟
 

Copyright © 2008-2025 【党支部故事】坚定信仰,助力创新,耕好支部这亩田-新闻动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 .
备案号:苏ICP备19050084号-1 .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6491号